【亞洲】
(接第42集-印度共和國)
③英國在印度統(tǒng)治時間最長,統(tǒng)治范圍最廣,發(fā)行的硬幣也最繁、最多。
17世紀30年代起,由“東印度公司”統(tǒng)治下的各個地區(qū)自行發(fā)行。幣面上,公歷、回歷并用。
1835年起,改由“東印度公司”統(tǒng)一發(fā)行。幣面上鑄有“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采用公歷紀年。
1858年起,改由英國政府直接統(tǒng)治。
1862~1947年,“英屬印度”時期,幣面上的國名改為英文“印度”(INDIA)。鑄有維多利亞(VICTORIA,1837~1901年在位)、愛德華七世(EDWARD Ⅶ,1901~1910年在位)、喬治五世(GEORGE Ⅴ,1910~1936年在位)和喬治六世(GEORGE Ⅵ,1936~1952年在位)等歷代英國國王的姓名及其頭像。
(2)現(xiàn)代──
①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后,開始發(fā)行本國硬幣。主幣稱為“盧比”(RUPEE,復(fù)數(shù)RUPEES),輔幣稱作“安那”(ANNA,復(fù)數(shù)ANNAS)、“派士”(PICE)。1盧比=16安那=64派士。
幣文采用英文和印地文雙語“印度政府”(GOVERNMENT OF INDIA)。主圖為國徽阿育王獅柱石刻。
②1957年,改革幣制(十進制)。主幣仍稱作“盧比”(同前),輔幣改為“派沙”(PAISA,復(fù)數(shù)PAISE)。1盧比=100派沙。
幣面國名仍為英文和印地文雙語“印度”(INDIA)。主圖未改。
2.幣廠標記
印度的硬幣制造廠較多,先后計有:
(1)英國:
①倫敦造幣廠,日期下有鉆石;
②伯明翰造幣廠,不同年份廠記各異。
1855~1947年間為“H”,1860年為“W”,1985年為“H”。
(2)南非的比勒陀尼亞造幣廠,廠記原為“P”,后改為橢圓圈暗記。
(3)加拿大的渥太華造幣廠,廠記“C”。
(4)蘇聯(lián)的莫斯科造幣廠,橢圓圈暗記。
(5)韓國的大邱造幣廠,日期下有星。
(6)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造幣廠,廠記“oM”(上“o”下“M”)。
(7)巴基斯坦的拉合爾(舊屬印度)造幣廠,廠記“L”。
(8)印度:
①孟買造幣廠,廠記“B”,后改為暗記鉆石;
②加爾各答造幣廠,廠記“C”;
③馬德拉斯造幣廠(廠記“M”);
④海德拉巴造幣廠(暗記為星,或一分為二的金剛石,或金剛石下有花紋)。
(下接第44集)
【備注】
(1)本文摘自黃山書社2013年1月出版的葉長慶的學(xué)術(shù)專著《世界各國硬幣概述》,現(xiàn)根據(jù)平臺特色,略予編輯修改;
(2) 封面圖案與本文內(nèi)容無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