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不同:劣幣驅逐良幣是在金銀復本位制條件下發(fā)生的經濟現象,而貨幣替代是在貨幣信用制度下產生的。
2、表現形式不同:劣幣驅逐良幣是指劣質貨幣在市場上取代了良質貨幣,而貨幣替代是指外幣在國內取代了本幣。
3、替代程度不同:劣幣驅逐良幣只涉及到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的替代,而貨幣替代則可能涉及到貨幣的部分或全部職能的替代。
4、流通領域不同:劣幣驅逐良幣通常發(fā)生在一個國家內部,而貨幣替代一般是在國際間發(fā)生。
5、產生條件不同:劣幣驅逐良幣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而貨幣替代則是由于國內居民持有外國貨幣,并且外幣余額會受到匯率等因素的變動所引起的。
6、貨幣發(fā)行體不同:劣幣驅逐良幣是同屬于同一個國家的良幣和劣幣之間的競爭,而貨幣替代則涉及到不同國家之間的貨幣競爭。
7、幣值的兌換比率不同:劣幣驅逐良幣中,兌換比率相對較為固定,而貨幣替代中,兌換比率受到經濟形勢和國際關系的影響。
劣幣驅逐良幣與貨幣替代也有以下相同之處:
1、都是描述一種貨幣被另一種貨幣取代的現象,執(zhí)行貨幣的職能的一種行為。劣幣驅逐良幣是指劣質貨幣取代良質貨幣,而貨幣替代是指外幣取代本幣。
2、都是由于人們的主觀意愿(個人利益)而產生的行為。
在完全市場的作用下,即用于國內支付,競爭機制將確保良幣和劣幣之間的分離,因此劣幣不可能驅逐良幣。只有在某些用途上良幣和劣幣等價,但在其他用途上價值不同,存在套利空間時,劣幣才可能驅逐良幣。而政府的強制規(guī)定則是劣幣和良幣在某些方面等價的根本原因。
同樣地,雖然舊鑄幣由于磨損貴金屬含量低于新鑄幣,但在國內必須按面值接受,并與新鑄幣等價。這種限制了市場作用的強制規(guī)定是使良幣驅逐劣幣的基礎。
(擴展資料:百度百科--貨幣替代,百度百科--劣幣驅逐良幣,百度百科--格雷欣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