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區(qū)塊鏈項目一般都有宏大的愿景,比如說以太坊最早喊的世界計算機,后面說的金融結(jié)算層和可編程層;比如說Ton的Open network等等。當然還有著名的Web3.0的敘事,17年的說法是能夠取代Web2成為新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后面才被Web3的說法替代。愿景夠宏大意味著一切可以按照夢想來,所以早期的很多項目比如說IOTA、ICP雖然也不知道做了啥能做啥,但都能融到很多錢,并且維持著很高的市值。那時候市場對這類項目很寬容,因為愿景宏大,誰知道會不會發(fā)生莫欺少年窮的故事呢?隨著加密走向主流,市場逐漸也發(fā)現(xiàn)了Crypto的局限性,項目做的事情更加實際和落地,參與者也更加理性,就很難喊出巨大的愿景。所以21年之后的項目有愿景的并不多,更多的稱之為敘事。敘事在我看來更像是某一個有聲量的組織提出有解決路徑的目標,由項目團隊來實現(xiàn),誰最快最好的做成就能享受市場最高的溢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2年23年大家對于EF的追逐,EF喊Layer2、ZK,市場就做Layer2、ZK,EF喊抽象賬戶,一批項目就應(yīng)運而生。這條路過去兩年很好用,因為市場缺乏自下而上的力量。但今年看下來追逐敘事的項目大多死于敘事,一方面是ETH幣價不好賺錢效應(yīng)差說話沒人聽,另一方面是很多敘事更像是SaaS,在現(xiàn)有的基礎(chǔ)設(shè)施上修修補補,賺點小錢罷了,難產(chǎn)生規(guī)模效應(yīng)。憶往昔崢嶸歲月,大家都想回到17年21年的烈火烹油時代,老生常談是需要新的韭菜,新的資金流入,要吸引剩下的資金,我認為愿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7年大家是相信Web3.0能替代Web2.0,21年大家是真的相信DEFI能改變金融、元宇宙能改變娛樂產(chǎn)業(yè)。而現(xiàn)在我們信什么呢?是MEME還是ETF?新的增量需要新的宏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