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迷因(MEME)幣,我一直是持開放但卻比較謹慎的態(tài)度的。所謂開放是指我自己如果有機會碰到覺得好玩的迷因幣也會參與(比如我就買過屎幣、people),所謂謹慎是指我不會太把它們當回事,更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去研究、琢磨它們。
但圈內最新興起的這股迷因幣風潮發(fā)展到現在似乎熱度絲毫不減,并且在五一假期這幾天還持續(xù)有圈外的大V們加入了這場游戲,這讓我非常好奇。于是干脆趁假期有空,我嘗試盡量放下內心對迷因幣的種種固有觀點,研究了最近這批迷因幣,又回憶了過往發(fā)展起來的一些典型,再結合我自己的經歷,發(fā)現了幾個很有趣的話題。
接下來幾篇文章,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這些天對這個現象的思考。
加密生態(tài)發(fā)展到現在為止,有一個現象在其它傳統(tǒng)投資生態(tài)中幾乎是完全不存在的:這就是迷因幣。
這種初看上去毫無實際用途的幣完全有可能從最初的一個笑話、一個噱頭最終發(fā)展成一個高共識、承載相當市值的一個“價值”幣。
這方面,狗狗幣和屎幣就是典型。
如果說狗狗幣因為創(chuàng)立得早、因為有老玩家青睞而有一定的共識基礎再加上后來馬斯克的加持從而老樹發(fā)新芽有了今天的市場地位,那屎幣則完全是靠故事、運作和超過130萬個地址的熱情參與發(fā)展出來的一個典型案例。
在這個過程中,有意思的是很多參與的玩家從一開始就知道,它們就是個“空氣”,就沒有用途,但卻心甘情愿地在這個氣氛組玩得不亦樂乎、情緒高昂。
為什么會這樣?
有人說這是迷因幣“暴富”故事的魅力所致,但我們深入探究一下就會發(fā)現要支撐這種“暴富”是需要一定條件的。
我覺得其一是區(qū)塊鏈技術讓大家有了公平參與游戲的機會,極大降低了參與門檻;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這場游戲中,不分你我、不分地位,不管是老玩家還是新菜鳥,大家在每一個新迷因幣面前都要接受新認知的挑戰(zhàn)。
而每當新認知、新故事出現時,很有可能老玩家接受不了新認知而完美地錯過,反而新菜鳥更容易理解新敘事而抓住機會實現階層躍升。
第一個條件消弭了阻礙生態(tài)發(fā)展的技術門檻,第二個條件打通了實現階層躍升的上升通道。這使得新人不斷地輩出,“新富”頻頻地涌現。
在很多群里,每當群友們轉發(fā)著類似“XXX進場了”的截圖或消息時,總能看到早期入手的群友們爆出的歡呼雀躍。
這種自下而上的群眾運動所散發(fā)出來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是一種原生的生態(tài)力量,是傳統(tǒng)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這種方式在傳統(tǒng)的社會革命中已經展現過強大的威力和效果。而現在在加密革命中,尤其在一場場迷因幣運動中也同樣在展現它的威力和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的共識就在逐漸凝聚,迷因幣的“價值”就在積累。
其實在NFT領域,典型如無聊猿,走的同樣是這樣一條道路。
早期的無聊猿只有一個看上去虛無縹緲的路徑圖、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網頁,實際上它就是一個迷因幣,不過是個NFT迷因幣。只不過無聊猿形成迷因共識的原點是小圖片,是圍繞小圖片所展現出的視覺沖擊匯聚人氣,形成社區(qū)。
而眾多(ERC-20)迷因幣形成共識的原點是一個烏托邦的理想或者切中每個草根潛藏在心底的一個心結。
兩者雖然表面上看一個是“實”的圖片,一個是“虛”的理想國,但本質是一樣的。
今天我們再看無聊猿,它已經“面目全非”,早就不是曾經的MEME,而是在實打實地做游戲、做裝備、做虛擬場景。可現在這個狀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如果我們再看屎幣,它同樣已經“面目全非”,早就不是曾經的MEME,而是在實打實地做交易所,乃至計劃做以太坊的第二層擴展。
雖然屎幣和無聊猿在具體發(fā)展路徑上有著明顯區(qū)別,但在發(fā)展思路上卻是異曲同工。
同樣的,如果我們以開放的思路看現在這些迷因幣,盡管它們其中絕大部分最終都會是一地雞毛,可一旦有極少數成功轉型,同樣也很有可能未來成長出自己的生態(tài),由“虛”轉“實”,從純粹的MEME變?yōu)椤皟r值”幣。
想到這里,我回想起過往的一個片段:
去年我第一次寫文章提到無聊猿時,文章下面滿是非議和否認;可現在,當我看到新的迷因幣時,會不會我自己的某些觀點也成了當時非議和否認無聊猿的那些觀點呢?